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369.jpg 333.png

我们还能坚持几年青春?——《非音乐》杂志历年读者来信

创办一本杂志,收到读者来信的那刻,应该是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看著自己的孩子在读者手里各自生长成什么模样。


《非音乐》杂志自 2001 年开始发行, 70 多期的耕耘,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的乐迷们,在《非音乐》即将通过落网重新前行的前夕,创办人彭洪武细心地整理了历年来 50 多则的读者来信与留言和大家分享。


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全部刊出,我们节选了其中 8 则的邮件纪录与读者留言,希望可以藉由这些文字,让读者重回曾经的时光,同时也带领新读者体验《非音乐》所带来的温暖。


" 我们还能坚持几年青春? " 在实体逐渐凋零的时代里,这句质问不免重复在每位编辑的心中,但只要有读者,文字便有其意义,也不会消失,其精神会转换成不同形式,继续影响新一代的乐迷们。

—— 编者按



我们还能坚持几年青春?——《非音乐》杂志历年读者来信  第1张




1


日期: Thu, 31 Jul 2003

发件人: " 李 李娜 "

洪武大哥:

我在上海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个人在外地,过着外乡人的日子,这种生活状态你比我更有发言权,我就不多说了。

上周,拜访了一个在复旦租房继续考研的朋友,竟然发现 “2046” 店就在她住房的对面,黑底红字的醒目招牌让我惊诧不已:原来刻意寻找的真不如碰巧遇见的。于是,少不了要到店里去逛逛。我问老板这期的《非音乐》到了没有,老板说:还得等几天。

我不能空手而归,于是,买了本杰克 · 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 (他的另一部更有名气的〈在路上〉因为说的人太多,也就失去了看的兴趣) 和一张苏珊 · 维加的碟,里面有我非常喜欢听的 “Tom's Dinner” 那首歌。


我在上海的日子变的更加简单而纯粹,上班,下班,洗澡,上床,盘腿,看书,听碟。我带了很多书,本来是想继续考北京大学电影学的研究生的 (上回没考上,政治挂了) ,现在书被我压在箱底,每天只看一本书,就是《达摩流浪者》。

你的生活,你的选择,冥冥中早已安排好了,你只需在命运的安排下做该做的就成。


这本书,就是 命运 送到我手中来的, 命运 大概是见我太孤独,可怜我来着。

文字唯一的意义是,让写它的和看它的人,心灵相通。


我离开邵阳,是因为心向着远方;我离开上海,会因为同一个原因。我每天都在计算着离开的日子 (一个月的试用期实在是太长了) 我一个人已经足够坚强,虽然不知下回会去哪里,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到哪我都不会饿死。


过去,在北京、河南、上海、苏州、无锡、泰山、济南,我都是一个人,挺过来了,一切也就变得无所谓,行程会继续,苦将永远伴随。

我的生活准则是: 生活不止一种成为

凝神以视 / 荠菜花开 / 在墙角边 (松尾芭蕉)

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只有荠菜花,会年年如期开放,在墙角。


北京那位朋友还在苦苦等待着组队,他问我你有没有收到他的信,为什么不见回信。哈哈,真是个孩子,我虽同他素昧平生,但他实在也是个 多数中的少数


我无力帮他,因为我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我是个局外人,洪武大哥,你若给他回信,就发给我吧,我再转发给他。

祝好




2



日期: Fri, 26 Sep 2003

发件人: "ciel"

主题: 投稿:小说,标题:《吉吉 .txt

《非音乐》:

你好。很高兴看到第九期的杂志。不仅书越变越好, CD 的音质也比以前好了,真的很惊喜。

国内这么多摇滚杂志,我还是喜欢《非》,感觉上是感性与理性兼备的杂志,并且好看。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有些时候某些东西对我来说就像做梦一样。可是我毫不怀疑自己对摇滚的喜爱,不是对于生活方式,而是对这种音乐本身的喜爱。身边的人都以为摇滚乐是疯狂的堕落的生活方式,我不这么想。

看到征稿里有小说一项,所以寄一个短篇。不久前写的。看的时候心里有点难过,好像幻想都消失了一样。里面的女孩是我自己,也是很多和我一样的喜欢摇滚又把它误以为是生活方式的 小孩。即使没有发表的希望,能让喜欢的杂志编辑看看自己的文字也是足让我高兴的事了。

从第一期开始,一期一期看到《非》的成长,很期待它以后的精彩。不管怎样,会一直喜欢摇滚,一直喜欢《非》。还要好好努力,以后去《非》这样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

祝各位一切好,祝《非》越办越好。

yours:nacchan




3




日期: Sun, 28 Sep 2003

发件人: "Liu E"

主题: E 来信

彭:

前天祖咒在电话里跟你说的,也代表我的意见。你不要再听个别追求地下味道的人的话了,木马封面的那期很好看,无论是开本、纸张还是颜色。


实话说,《非音乐》每期我能看完的文章都很少,因为字太小还是宋体,我眼睛不好,读起来特别吃力,也就没那个耐心了。不是因为你老给我寄啊,要是字体清楚,我肯定每期都买也爱看的。

可能你觉得这都是细枝末节的事,但我真的挺为这个着急的。盼着你们搬来北京,我想自我推荐帮你们出点力,就是给点意见我也高兴。因为我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注意各种杂志,自己每个月买杂志就要花 100 多,对杂志的设计有些感触了。

对我的文章有什么意见也请你尽量提,我也需要改正和进步。先写这么多。

祝好 E



我们还能坚持几年青春?——《非音乐》杂志历年读者来信  第2张



4

4




日期: Sat, 11 Jun 2005

发件人: 宋 安群 "

主题: RE: 彭洪武

彭:得到你的信息,很高兴!偶而还在网上看到你的谈音乐等方面的文章,只是《非音乐》杂志久违了。我是在贵刊吸收了不少营养的喔。像你们这批很有才华,很有思想的青年人,目前只能在非主流的文化领域活动,是很可惜的,当然,也是很无奈的事。

我最近已经退休 1945 年生) ,全部脱离了本社的工作。我办完退休手续移交完毕后,也将去北京,已经与那里的一家民营书店签了约。到时我们都是北飘一族了,多关照哦!


其实非音乐一开始就不想成为地下杂志,他们在致力推广一种更人文、更具包容性的音乐文化。而且他们也一早就避免了一般地下杂志的诟病。难道我们花 16.8 元钱就想买一本粗糙的地下杂志,呵呵。我希望非音乐越来越大气,精细。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东西给我们。

三点就睡吧



5



跟您通过两次电话,还是在 2000 年夏天。那时您还在《通俗歌曲》,我还是一个大龄愤青。 2001 6 月以后,您就消失了。从此我不再看《通俗歌曲》。这是乏味的一年。但我还在听摇滚。 2002 年我考上了博士,我看到了《非音乐》,我看到了久违的名字。这是幸福的一年。我还在听摇滚。

您一直还在坚持,这就够了!作为一个普通的摇迷,我真的很感动。青春和力量,不熄的激情和一贯的理性。话不多说了,谨献上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

—— 张伟



6


和朋友谈起青春期,就想到了非音乐。


3 期黑压压的文字轰隆隆堆着压着。有点儿欣喜,因为这个社会还会有这么多的真正拥有青春期的孩子。


有点儿难过,因为孩子们将永远以孩子的身份存在于青春期。


是父亲说过,孩子就是孩子。弗洛依德也一直在跟我们强调童年的重要性。


可悲的是,孩子们会长大,要真实地生活下去,所以他们将不再年轻。 (即使谁还在用成人的形式处在青春期,整个世界也会逼迫他不再年轻。)


可喜的是,还会有孩子诞生来充当这个角色,填补这个空缺。所以,感性的东西能永恒,虽然在理性的世界中他们不够坚强,但是,他们的勇敢是靠重复。他们有的是一代一代的心血和眼泪。


伦理课上,同学们举手发言 (秩序社会) ,一个女生想要利用对于童年的管理和教育控制人自然性的部分,她想要建设彻底社会化的人。


而我顿生莫大的悲哀,也许人为了圆他撒的第一个谎已经在编造无数的其他的,也许我们都在为了踏实每一步而假装镇定从容。而最初的相互温暖和共同合作形成的社会也被现今扭曲成为危险的沼泽。


我觉得人不能忘了自己是人,只是有秩序的可以思考的动物,是为了彼此而存在,而存在的不同目的驱使着整个人类的进步。我觉得那个女孩儿是单纯的 (这很好) ,我告诉自己,什么时候也别把人不当人看。

——mandodo



7



想法说不上太多,只是有想为之作点什么的冲动。杂志形式有些粗糙了,应该再精致一些。但里面的那种精神决不粗糙,而且给过我力量,以前自己办地下报纸的时候,最难的那段日子是你的创刊语让我没有放弃。

关于非主流的音乐,我接触的还是很少。谈不上有观点的,毕竟我们这里优点闭塞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马上就面临毕业了,一切都有点焦头烂额的味道,无奈啊!

我觉得杂志除了介绍国内外的非主流音乐之外应该拓展更多的空间,可以关注一些现实中那些摇滚的孩子,让他们有一个想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我们也想知道和我们类似的人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感觉什么。


可以在网上征集观点和稿件。我想做非音乐更主要的是展现一个非主流的思想,在这个资讯泛滥,主流思想麻木迂腐的时代,打开一道思想的口子。让我们跳出被圈定好的选择。


而这种思想不应该只是某个乐评某首歌灵光乍现的思想碎片。而是一种系统完整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造成有影响力的冲击,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越搅越乱,应该是越来越明朗。

—— 郭小寒



我们还能坚持几年青春?——《非音乐》杂志历年读者来信  第3张



8


对于《非音乐》杂志的出现,是令人惊喜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敏感与深刻是其他音乐杂志所不能企及的,如此一来总是会给平淡的音乐生活带来些许的安慰,也许这是我本人的意识吧。

《非音乐》中的声音以及文字重又勾起了我寻找另外一种存在的可能。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我已经记不得了,反正觉得那段记忆是如此的漫长,犹如一段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回味总是深刻的,存留在心底深处。


波澜不惊中倾听过往的声音,那些如流水般动听的声音久久徘徊在耳际,现在又从《非音乐》这本杂志的文字间流淌出来,滋养着同样敏感脆弱的灵魂,我想说那是我需要的声音,真实的文字。

透过牛皮纸的质感,封面的精心绘制,其中文字的厚度真让人一口气读完,相对其他的杂志这是很难有的感受。我想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它的真实与犀利,并不显得生硬,都是真情实感,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耐看而且能再次细细品位的。

我所理解的《非音乐》,它更能全面的表达现代青年的一些独立思想,所谓的 非音乐 可能就突出的表现在它的全面上,更容易让人关注的多种表达形式上,比如它对社会现实有所关注的一面,以及音乐风格的介绍上更是多样化,其他的还有一些电影方面的介绍。


但问题仍然存在,有几期的文字方面存在很多空缺或者错别字之类的,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编辑上的错误还是印刷的问题,我想读者想要更清楚的来阅读杂志的话,首先起码文字方面必须清晰。

以上算是对〈非音乐〉杂志我的一点点想要表达来的话,也许不多,但这是我亲身的感受,我希望杂志会越来越好,让读者读到更多的更好的文字,以及聆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对于《非音乐》杂志,我想它比我想象中的要坚定,要持久,它就想一场永远用鲜血继续上路的精神养料,供给着脑部的思想。思考在继续,声音也将长久的存留在脑际。

希望它就象光明的使者,给予我们方向,指引我们走向前方。

—— 吕明

落网专属订阅

彭洪武《非音乐》

已正式上线,聆听请移步落网App



编辑 /eyelight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