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369.jpg 333.png

韩寒,走好不送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韩寒,走好不送  第1张

韩寒出事了。 前段时间,我朋友发来微信,接着是一条链接。

不意外。 我回。

两年前,我就预言过韩寒会在微博上栽一次,不是吹牛,截图为证。


韩寒,走好不送  第2张

(备忘录截图)


只是没想到,惹出事情的是韩寒存在感最低的一个身份 —— 音乐人。

具体的事就不赘述了,今天抛开观点和立场,说一个更有意思的事,那就是 韩寒的音乐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早在十年前,韩寒就曾出过一张叫《十八禁》的个人专辑,他创作和演唱了其中八首原创歌曲,并翻唱了两首经典老歌《追梦人》和《我》。


韩寒,走好不送  第3张


当时还是狂热韩粉的我,就在第一时间购得了这张专辑,并用对待韩寒博客和书籍一样的态度,在家中用一台破 DVD 机反复听里面的歌,看 MV 和纪录片。

至于他后来参与创作的《后会无期》和《平凡之路》,以及近期的《在雨中》、双版本的《乘风破浪歌》,我也在不同场合听过至少十几遍,不想记住也被逼着记住了。

这是一篇乐评,但也更像是一份清算,尽管两者研究的主体都挺没劲的。


———— ————

有些东西用写作来表达更有力量,有些东西用电影表达更有力量,还有一些,用音乐表达更有力量。

这是《十八禁》专辑文案的第一句话。

彼时, 力量 在韩寒的词库中还是一个常见词汇。

如果从 2000 年正式出版《三重门》开始算起,《十八禁》那年是韩寒作为作家出道的第六年,但论 力量 之作,还要追溯到他的处女作和后来的杂文集《通稿 2003 》。在这两本书中,韩寒直截了当向中国教育制度开炮,曾引起关于中国教育的全国性大讨论。


韩寒,走好不送  第4张

但在个人塑造上,韩寒从不满足于被规定在一个关键词之内,于是,媒体就为他衍生了更多标签,酷、叛逆、幽默、自由等等等等。的确,在《三重门》之后,韩寒的创作主题就变得难以捉摸,时而批判时而戏谑,但读下来又觉得什么也没说,顶多算拾《麦田守望者》之牙慧。

少年韩寒像一把匕首,见血,也更像一把扇,如风。失去了教育制度作为靶子的他,就如同他的一部小说标题那般描述 —— 像少年啦飞驰。

但少年飞到哪里去呢?

也许对一个年少成名的偶像来说,方向暂时不是首要目标,保持飞行才最重要。

在他 06 年的专辑中,就有几首歌延续了他迷茫或者说随性的飞行轨迹 —— 像《偶像》中的 上帝派出和平鸽 / 却被人类做汤喝 或《混世》中的 我的失望 / 是世上太肮脏 / 我早已在天堂 ”—— 歌词不乏批判态度,但细想又感觉言之无物,难以投射到现实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韩寒也培养出了一种二元对立思维,他喜欢在歌词中掺杂一些诸如 - 世界 麻木 - 热血 金钱 - 噪音 - 热血 现实 - 理想 的对立组合,通过一组组矛盾的反义词,从而进一步巩固反抗的姿态。


韩寒,走好不送  第5张

也因为如此,在整张专辑中称得上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其实不多,如果真的要划分,排列在第一首的《最好的事情》算是勉强有点血腥味。

在编曲上,《最好的事情》有点 Grunge 的味道,而歌词也延续了 Grunge 的愤怒和虚无,例如这四句层层递进的排比句: 要一次一次的战斗 / 再一个一个的割喉 / 用一坨一坨的血肉 / 换一寸一寸的自由。

更有趣的是副歌部分的政治意味, 起来!起来!来!起来 !” 不愿不愿做奴隶,那就做个做个奴才! 这样的句子,毫无疑问是挪用了《义勇军进行曲》那个耳熟能详的开头,看似鸡血,其实是戏谑了革命过程中混杂着鸡血的狗血,或混杂着狗血的鸡血,当真有点种。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句 走在新时代向右看向左走 ,无论是左是右,我们都能听出埋在歌曲下的尖锐,听出一个站在少年和青年之间、站在政治十字路口之间的韩寒。

现在,这首歌不再会有多少人谈起,但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的 " 知识分子 韩寒或 公民 韩寒,也许正是从这首歌中浮出水面的。


———— ————


《十八禁》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韩寒当时形似有力、实则迷茫的状态,同时,也延续和暴露了他匮乏的艺术品味和创作能力。除了如《最好的事情》《偶像》这类意在针砭现实的歌,专辑中还收录了几首所谓的抒情歌曲,前者考验思辨,后者则重视创作者的审美。

在《十八禁》中不乏写得漂亮的歌词,但听来听去,也仅仅是字面上的漂亮的而已。比如有首叫《无题》的歌,好几处韵脚压得恰到好处 ——“ / 眉目间惨淡 / 唇齿间相挨 / 惨淡相挨 / 我都想不明白 灯光该变暗 / 故事说完 / 结局虽然不圆满 ”—— 可惜,再漂亮的文字游戏也掩盖不了 无题 本身的空洞。

也许,抠一首歌的几句歌词来指责创作者有点苛刻,但众所周知的是,韩寒在创作上一向如此随性和散漫,从不甘心于去当一个学院派选手。

比如在文学创作上,除了一开始疑似父亲代笔的《三重门》,韩寒一向遵循着某种野路子风格,人物写着写着丢了也无所谓,完全不顾结构、叙事技巧等文学规则的束缚。

敢这么玩的,不是天才,就是小丑。

在《后会无期》上映后,一位影迷朋友曾经很愤怒地向我表示,这片子连《小时代》都不如,毫无节奏,故事松散,逻辑松散,根本就不是一部像样的电影。


韩寒,走好不送  第6张


技术上不过关,怎么办?就靠着一堆段子和金句来贯穿 ——

《后会无期》这种抖机灵的小聪明,贯穿了韩寒在文学、电影、音乐上的创作,是他最容易辨识的风格,也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天花板。

也许,文字游戏放在几首歌里还可以勉强撑撑,但想凭此去构造一部小说或电影,那就很难混过关了。很多时候,不唱歌的韩寒就是那个马戏耍得很棒、但看完笑完就算的小丑。

除了迷恋小聪明这种毛病,限制韩寒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创作者的,还有他十年不变的小镇青年叙事身份。说好听点叫创作母题,但仔细琢磨,更像是难以纠正的审美视角顽症。

一个典型的韩寒式故事总是这样的:

一个一无所有的小镇青年,爱着一个或两个 姑娘 典型的韩寒式词汇,具有某种怀旧感 ),在混乱的 世界 又一个典型的韩寒式词汇,庞大但表述极为不清晰 )中寻找个体位置。

《十八禁》中收录的大部分歌曲都是这种叙事视角的衍生物,无论描述小镇同性恋主题的《春光》 (我满足一些 / 忘一些 / 再忽略 / 与世隔绝) ,还是抒发内心意气的《混世》 (我那遥远的理想 / 世上世俗的姑娘 / 休想别想让我和你一样) ,都难以摆脱韩式叙事的影响,只是换些词汇或背景罢了。


韩寒,走好不送  第7张


最典型的还是专辑中那首《私奔》,结合 MV 和歌词来看,讲的是一个青年和他的姑娘私奔到异乡的故事,但男的打拼生活,女的意外怀孕,最终爱情敌不过现实。

把它拆分后,就是 - 姑娘 - 世界 的三角结构,韩寒此前和此后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它的变体。

这里并不是贬低小镇叙事本身,我自己喜欢的不少文艺作品都是聚焦小镇或乡村的,比如贾樟柯一贯以来的现实主义作品,比如去年上映的《路边野餐》,但问题在于,韩式小镇叙事既不像贾樟柯那般关注现实,又没有毕赣那种突破个人身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能囿于自己的自恋和幻想,一次次地创造出像他一般不羁的少年角色,并在他自己臆想的二元化的虚构世界中,完成一个个童话般的幼稚故事。

有人就说过: 韩寒写的东西很现实,但活的很梦幻了;郭敬明写的东西很梦幻,但活的很现实。

其实,早在《十八禁》这张专辑中,韩寒就已经暴露了这种看似现实但实则虚假幼稚的创作思路,此前此后的电影和小说,都只是在强化他的匮乏罢了。

———— ————

尽管个人已经厌倦那一套叙事套路,但我还是不想对韩寒的艺术生命宣判死刑,毕竟,艺术这种东西还是因人而异,再说韩寒的创作生命以后也许还会有转型或突破。

但我们几乎可以认定,韩寒的另一个身份 —— 公共知识分子 —— 已经死了。

前面提到,在 06 年前后,韩寒的匕首重新找到了目标,他开始频频在教育制度之外的公共领域发声。那时,他的主战场在博客,先是讨伐文坛、诗歌和作协,又不时为公共事件挺身而出,偶尔还挑逗一下敏感词,直指制度和权力。

在那几年,韩寒是 下一个鲁迅 ,是 拆穿皇帝新衣的小孩 ,是 良心作家 ,是与权力争夺话语权的 公民韩寒 。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南都周刊》的封上,他戴着红领巾对着镜头摆出的那个戏谑又真诚的笑容。


韩寒,走好不送  第8张


这一切结束于与方舟子的论战和 韩三篇 ,前者使他失去了部分大众和媒体的支持,后者则是一次主动的告别。韩寒不再是和鸡蛋一起对抗高墙的一方,而是 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

在这之后, 公民韩寒 成为了 公敌韩寒 ”—— 他开始减少在公共事件上的发声,博客更新频率一年比一年低,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三年后,韩寒重回舆论中心,这一次是作为一个导演,更是作为一个音乐创作者 —— 由他作词的《后会无期》和《平凡之路》先于电影发行,推出首日便迅速刷屏 —— 这两首宣告着韩寒回归的歌曲,却都包含着同一个主题: 告别


韩寒,走好不送  第9张


韩寒到底在告别什么?

先来听由邓紫棋演绎的《后会无期》。与其把它当做电影剧情的衍生物或单纯一首情歌,我更愿意将其视为韩寒在撕去 公知 标签后的内心表达。

有不少人将歌中那句 当一个人成了谜 意淫为向某诺奖得主致敬,但全歌偏文艺、自我的文本表达并不能撑起这个猜想,相反, 我会告别 / 告别我自己 ,不正是韩寒告别过去 公知 身份的暗示么?

同样的 告别自我 表达还体现在《平凡之路》中。这首朴树的十年回归之作,在本质上还是一首韩寒个人作品,与朴树并无多大关联。

如果说 韩三篇 是韩寒对自己公知生涯的匆促总结,水平不足但至少诚意还在,我们尚可原谅,那么《平凡之路》中的平庸和俗套则让人大倒胃口。


韩寒,走好不送  第10张


这一次韩寒连 韩三篇 中的改良派作风也舍弃了,他放下了杀戮权贵和群众的大刀,把诸如 失落 彷徨 黑暗 挣扎 等陈词滥调祭出来当总结词,然后跟我们说: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这就像是原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跟你说 平平淡淡才是真 ,前后的反差矛盾直接扇了我们这些拥簇们一巴掌 —— 曾经躁动、反抗、自由的少年,居然这么容易就被世俗归化了。

的确,我们不能要求韩寒们一直保持反抗的姿势,但以这种平庸的腔调落地,真的好吗?

我能理解韩寒的转变,但我更期待他能认真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论政生涯,写成一本书,或一篇长文,而不是不明不白地宣告告别,宣告回归平凡,宣告 最好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云云。

与其说这是告别,还不如说是急于摆脱,连告别者自己都说不清为何要走,留下了些什么,剩下的人们要到何处去。

也许韩寒自己认为一切已经翻篇了,但我还是想拉着两年前向我们告别的韩寒的手,问他一声:

别的都不计较了,但是你在 韩三篇 中提到的静坐抗议,究竟什么时候回去实现?还是你认为,目前的创作环境已经改善到你满意的程度,无需再 要自由 了?

———— ————

终于,到了近日处于舆论中心的双版本《乘风破浪歌》,以及电影中其他几首插曲,但去讨论它们是营销,或直男癌,真的还有多大意义吗?

这几首歌,无非只是韩式小镇青年叙事的另一种延伸,依旧是 - 姑娘 - 世界 的话语方式,为电影中正式的韩式故事服务罢了。

我不认同 直男癌 的评语,也不喜欢这种本身就过于简单粗暴的话术,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社会曾经的进步力量,今日遇上另一股进步力量的夹击,这也许正是韩寒这几年来的转型为商人 / 导演的代价。

至于营销,我也不愿意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条件下,去揣测他本身的意图。是的,两个版本在两天放出的确够鸡贼的,但这很奇怪吗?


韩寒,走好不送  第11张


从博客转战微博后,韩寒便不加掩饰地去迎合大众的喜好,他一次次 po 自己女儿的照片,对 国民岳父 这个词一直半就半推,由 不参加签售会 变为各种颁奖礼、首映礼的常客,因此,此次双版本的《乘风破浪歌》是否真正是营销行为,都毫不影响我们如何看待韩寒。 从刚出道的少年韩寒,到刀刀见血的公民韩寒,再到学会卖萌营销的导演韩寒,韩寒已经从一个尖锐、猛烈的个体,蜕变为一个大众喜闻乐见、但却让人越来越陌生的商人。


他已经匆匆告别彼时,别人又何必留恋和期盼呢?

既然如今已是导演韩寒,那我只能以电影的角度去批判他罢,但无论是《后会无期》还是《乘风破浪》,在我看来仍然是拙劣、幼稚、自恋的产物。

尤其是前几天刚刚上映的《乘》,这部电影让我唯一有感觉的,只有那首由《 500 Miles 》改编的插曲《别送我》。

倒不是说有多好听,只是觉得应景罢了 —— 嗯,韩寒, 既然 你决意离去,那我也不会再送别你了。

/ G501

本文首发公众号 / 假酒馆音乐

编辑 / eyelight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