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369.jpg 333.png

走向永恒喧嚣与寂静——解读《非音乐》

走向永恒喧嚣与寂静——解读《非音乐》  第1张


一本丰满充实的杂志,往往比许多空泛无聊的书籍更具有阅读的价值,《非音乐》以一种平和的姿态闯入我的世界。


与颜峻对摇滚乐的任意挞伐不同,也与音乐天堂对欧美主流音乐的媚俗妥协不同,《非音乐》的呼吸空间存在于民谣、冷爵士、阅读、封套艺术,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好音乐和好声音。


在午后翻阅这本七十多页的全彩杂志,伴随着 CD 机里传出地那些文字相对应的音乐,很容易就走进一个难以言喻的情感世界——


明明与己无关,却忍不住与之同喜同悲。


走向永恒喧嚣与寂静——解读《非音乐》  第2张


“非音乐”三个字本身,可以视为一个善意的文字游戏,与音乐有关,还是无关?


没有音乐,还是非一般的音乐?


一行小小的英语注释揭开了迷团—— “Not only music” ,不只是音乐。


好吧, 抛开印着抽象油画的封面,让我一赌她的真面目。质感极好的铜板纸上,文字密度高得令人窒息,不知有多少人在漫长的阅读中忽然找到了心中的挚爱,随后便为了那些勾人魂魄的声音而沦陷了一生。


阅读《非音乐》时,看言情小说期间养成的一目十行的读书习惯必须得到校正,因为我生怕错过某一个生动且诱人的细节,从而丧失了对一个伟大音乐生命的完整体验。


没有近乎恶意的吹捧,也见不到孤芳自赏式的愤世嫉俗,《非音乐》的立场选择恰似宽宏的智者: 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而读者自己去评说吧。


在艺术价值判断标准愈来愈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纪,没有哪种音乐能够倾倒众生,也没有哪种音乐能够忍受淡漠和被忽视——


“要么更爱,要么轻视我。”


音乐界的纷争永远不会比其它领域来得少,只会更残酷、更另类,更让人扼腕、用文字讲完故事后,附赠的 CD 直接用音乐告诉你真相,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方式。


我不能说 Britney、BSB、Westlife 做的不是音乐,但我绝对可以说非音乐 CD 中收录的歌曲比它们更接近音乐的本质,更容易进入你的心灵,只要它还存在。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捧着《非音乐》推荐的唱片目录,在卖打口碟的小巷子里徘徊。在阴冷潮湿、还充满异味的混沌空气中,我和那些唱片都在默默地忍受着煎熬 ——一方在苦苦地寻找,一方在苦苦地等待被寻找。


打口碟的悲哀就在于,在没有被放进 CD 机前,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几乎为零。


很多人是听了孙燕姿之后才知道 Tori Amos ,看了《流星花园》后才发现 Queen 的存在,当《非音乐》一下子把几十个同等重量级,甚至更有天赋的音乐人推到我眼前时,困惑的迟疑都快赶上了狂喜,就像一个吃惯蛋炒饭的孩子忽然面对一桌满汉全席反而不知道从哪里吃起了。


走向永恒喧嚣与寂静——解读《非音乐》  第3张

(《非音乐》读者@每日一花枝所摄,照片提供:彭洪武)


我已经开始习惯《非音乐》的叙述方式:文字 +图片+音乐,给你感官上的完美享受,给你精神上一块自由驰骋的天空与音乐——这部人类另类进化史中,你的心灵愈加敏感,你有更多时间去洞察真相的勇气,耳朵所能触及的疆域不再只局限于亚洲、英伦与北美,而扩展到遥远神秘的北欧,甚至热情与苦难并存的非洲。


重金属、民谣、 Trip-Hop、Funk、Techno、Rap、Jazz... 叫什么音乐形式其实并不重要,具不具有颠覆性,革命性,能不能传播人性中的爱与美好已经不重要了,在翻阅《非音乐》时,我忽然发现那些总是被人仰望的天才和先锋们拥有与我们一样的困惑与痛苦,有时还比我们更脆弱,知识他们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没有选择逃避和顺从,而是迅速从音乐中奋起,且重生,他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当理想崩溃的时候,最有利的支点就是你自己。


没有人知道世界的尽头是什么 ——永恒的喧嚣还是永恒的寂静?


《非音乐》恰似一艘名叫诺亚方舟的小船,在浮躁地,充满泡沫的海面上艰难行进。她能走多远1年, 10 年, 20 年,还是无穷大,我不知道。


但是船舷上所镌刻的那行长长的铭文已无愧于它曾经存在的意义:我知道那时黑夜,黎明正在召唤,于是我觉得越走越远时,可以看到一些光亮越来越近,不是一下子亮起来。当最终看清楚眼前的一些的一刹那,我相信自己看到了迸裂的霞光,并站在你的身旁。



(本文选自《非音乐》读者来信,作者为金晓蕾。

《非音乐》线上订阅

get="_blank"> http://m.luoo.net/vols/package/13?winzoom=1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