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369.jpg 333.png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寿星院寒碧轩诗人 苏轼朝代 宋词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历史上很多地方因为一首诗,一篇文,而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化奇观。比如烟波江畔的黄鹤楼,比如苏夫子云履徘徊过,素影流连过的寒碧轩。不知道今天的西湖畔是否还有这个清幽的所在,但是历史上的那个寒碧轩却一直都诗意地栖居在这首清丽绝俗的诗里,苍雪纷纷,绿雾冉冉,一位瘦如鹤骨的道人辟谷已久,大概这竹子的寒碧真能让人忘饥忘渴,不思餐饮吧。


       这首诗不是律诗。首联诗人似乎在轩中,又似乎在轩前,清风摇动窗扉,窗前修竹年代久远,诗人显然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令人想到杜甫在《古柏行》中写到的孔明庙前的老柏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一尺围的竹子谁曾见过?然而粗硕挺拔的竹子却兀然傲立在读者眼前了。一尺围是极言其粗,其效果亦正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


      颔联是写诗人走入竹林之中。笔者生于塞北,对于南方的竹子并没有耳鬓厮磨地熟悉。经查阅才知道原来新生的竹子表面那层白雪一样的东西,是分泌的蜡质,防止虫侵害的。对于诗词的鉴赏,各种大辞典其实应有尽有,然而笔者另辟蹊径,从探寻写作方法的角度剖析名家传世作和你我诗歌爱好者的练习作。就拿颔联来说,它开始写细节了,即苍雪。苍雪其实是个比喻,就像绿雾一样,都是虚写,然而一首诗词的美感正是来自于虚写。纷纷之苍雪,落在林中铺设的纳凉席子上,冉冉之绿雾,沾惹在诗人的衣襟上。它的句型非常值得学习。落和沾两个字更是写出苍雪和绿雾的动态,本属静物却活了起来。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张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这首诗重点是围绕寒和碧两个特点来实写的。首联总写寒碧:清风肃肃已见寒,窗前修竹皆为碧。苍雪虽无雪,几分冷意浸心头,绿雾还非雾,无上清凉沁衣裾,可见颔联分写寒,而颈联分写碧。山蝉抱叶,翠羽穿林,都湮没在一片青碧之中,偶尔可见吉光片羽,横斜穿飞。此联写静中之响,却更见其静;写静中之动,也愈见其静。然而这生机勃勃的静却是因为那无边的绿而产生的,所以给人的感受是静绿,绿静。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如此绝尘之所,何人能居?何人配居?尾联终于写到人了。前面所有的笔墨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为了让这主人出场而做的陪衬,他是一位修行很有道行的道人,似乎已经辟谷很久了,因此看起来清癯消瘦,令人想到鹤骨清峭,却毫无病态,目光也许是神采矍铄的,也许是含敛内蕴的。正是他的存在,才让寒碧轩不负其名,成为一所清森幽静,远离红尘的静修之地。
      分析一下写作方法。明明是辟谷,为什么要说绝粒?这就像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说土得掉渣的口号一样,汉语言那么富赡(shan),就不要捉襟见肘穷酸气了。比如笔者的《竹之赋》,竹子叫过一次就可以了,接着不秋草,无色花,碧虚郎,卓立卿,丛篁,孤筠,苍莨,琅玕,寒青,绿玉等等。所以说绝粒就比说辟谷高致超超,风神绝妙。苏轼诗词里有一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谪仙风度,与他所创造的意境和所用的词语是相关的。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2张




      对寒碧,有可能是道人面对着寒碧轩,也有可能是道人面对着寒碧的竹林,其实道人本身也浸透了寒碧,因为他的肠胃里面空空如也,但是吸纳了寒碧的竹林的气息,他有可能正坐在落满苍雪的竹簟上入定坐忘,他的道衣道袍上沾着霏霏绿雾。所以道人绝粒,四个字气压整个寒碧轩,也让道人融入了寒碧轩,因为能绝粒的道人就绝对不会是花天酒地的花和尚。为问鹤骨一句是想落天外,用看似无关的一个幽默的问句,譬喻道人的清瘦,戛然而止,余韵悠然,却更见风致了。所以这一句是在补充说明道人绝粒四个字。所以古人写诗是逻辑紧密的,并没有分崩离析,这真是一首令人神清气朗,清清凉凉的好诗!
        苏轼也是修道之人。自然熟知绝粒辟谷之事。辟谷即是不食人间烟火,凡是用火或者如今用电加热过的食物,一概是不吃的。只能吃水果或者花生核桃之类的干果。


       要说辟谷的话,又不得不谈一下寒食节和寒食月。然而辟谷和寒食是有区别的。辟谷,是对修身实践者的要求;禁火寒食,是对庶民百姓希望健康的要求。辟谷,是禁绝烟火食物和食盐;寒食,则只是禁举火而凉食生食不禁盐。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3张


       为什么辟谷要禁止吃盐呢?国学家熊春锦先生讲过,通过辟谷,可以将人体生命中每一个单一细胞的保钠保钾功能激活。人体是由无数亿个细胞共同组成的,每个细胞壁上有两个重要的水泵,称之为物质泵,也就是抽水的抽水机。这两个泵,一个是钾泵,也就是氯化钾;还有一个是盐泵,氯化钠。钾、钠是化学名称,这两个泵在人体生命体内本身有很高的功能,但是现代人由于长期不离开这个盐、这个钠,使体内原本具备的保钠功能大大衰退,而保钾的功能也同样完全丢失。现代人只存在一定程度的保钠排钾的生理功能,像大象那样具有原始的和根本的保钠保钾的自然生理功能绝大部分都丢失了。


我们知道大象,非洲大象、亚洲大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年都要长途跋涉到盐碱地区,到河边的地方,从土地里面抽取含量并不高的钠,摄入体内,然后再回归到自己的栖息地。非洲的大象群常常跋涉上千里,去到海边吸收一次钠。然而,仅仅吸收一次,它们就可以健康地生活一年,而人类已经退化到三天不吃盐马上全身软绵绵的程度。这就是我们自己用不健康的生活,摧毁了自己原本就具有的生理功能。


所以辟谷是禁绝烟火和暂停吸收盐中的钠,寒食则只是禁举火而只吃凉食、生食,但是却不禁盐。
辟谷,能激活细胞钠钾的潜功能;寒食,则不具备这种修身再造的职能。
辟谷,能使肝臟休息,吸收大量的木德之炁;寒食,肝臟只是减负荷型休整调节。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4张




   苏轼曾在一首《临江仙》中写道,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改火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全盘西化,我们传统中的东西大家都不了解了,但是在宋代,人们都还是知道的。因为古人是天人合一地掌握五运六气,阴阳变化的道理。春天是五运当中的木德之炁当运,到了古谷雨也就是更改后的清明的前三天,正是五运六气年周期律中的新火开始孕生透发之时。称之为改火。我们有两千多年,一直进行为期三天上古是为期一个月的寒食节,因为这种状态有利于火德能量进入体内。在新火生发的时候,用行政手段禁止民间举火,这在古代形成了一种官方的理由。其实,官方理由的背后并没有承传古代天人合一修身的实质。
春季的木德能量对应的是肝脏。辟谷就是因为肝臟功能休息以后,可以去与天地同频共振,吸收更多的天德木气能量进入体内,补充正在休息的肝臟。就像一个人每年要放几天假,春天正是我们的肝臟需要休息的时候,而肝臟在体内的消化器官中担负着最强大的消化吸收分解等等功能,如果肝臟不停分泌胆液进入肠道分解脂肪、油脂、蛋白质等等,无疑就加重了肝臟的负担,它就没办法一边要进行高负荷的工作,而另一边又要顺天应时地吸取能量。只有肝脏吸收充足的仁德木炁之后,才能保证木能生火,火德对应着心,使心中光明,充满智慧之光,生命更加顺遂。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5张


《月令采奇》中记载:“<荆楚岁时记>:寒食无定日,或二月,或三月,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节,又谓之百五节。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不动烟火,预办熟食过节也,齐人呼为冷烟节。”


国学家熊春锦先生讲到,历史资料证明,古时寒食节的源出有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以及纪念介子推说,但是纪念介子推这个说法是后世忘掉了原有的自然规律意义以后逐渐附会出来的。


从清明和谷雨的顺序被颠倒的史实来看,禁火和改火是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谷雨前三天时,正是五运六气年周期律中的新火开始孕生透发之时,木能生火,人体内应当将肝木仁炁顺天时储备而使其充足,而且要使肝臟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禁火与改火完全是古代修身明德守一文化顺天时而调整内天下的实践,修养调节肝臟与脾胃这是谷雨寒食真正的意义。


寒食,从古代寒食一个月逐步改变成三天的寒食节,再蜕变成一天的寒食日。这个变化过程,反应出慧识悊学文化时期滑入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再堕入意识哲学文化时期的明显历史轨迹。只要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从这些历史的现象当中发现文化变迁的轨迹。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6张




“清明”一词,最早是在周代出现,但是在时序定位上,本应为谷雨之后。将冬至日后第107日,公历4月5日前后的谷雨,换位成清明,真正形成是汉代,现代延用的清明时间节点实乃古谷雨的时令。调换位置的名与时令和五运六气的实质并不相符,应当还谷雨的实际时位,先谷雨后清明。


因而,我们应当从生命的真相和实相中去发现这一点,并且主动去顺应自然,哪怕进行一天的寒食或三天的寒食,都是非常可贵的。2020年的寒食月从古雨水,即3月5日开始,到古谷雨,即4月4日结束。建议无论辟谷或者寒食,应该要配合对老子《德道经》或《周易》等道德经典的诵读。不能坚持为期一个月的辟谷或寒食,最少也要改火前最后三天辟谷或寒食。当大家体内清清爽爽,心火光明,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是好事。


以上内容来自国学家熊春锦先生文章,如果对道德根文化产生兴趣的群友们,可以淘宝网寻找熊老师的书籍,或者登录道德知音论坛,老子学院道德根文化园地,以及黄老文化书院等网站阅览学习。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7张




下面是群友们的诗词作品



鹧鸪天  做个闲人



买断青山坐空门,餐风饮露比丘邻。

疏钟荡荡敲方客,野鹤闲闲戏白云。

思无邪,唤归真,飞花落叶又黄昏。

溪流最爱源头净,自在潺潺道沐恩。



     这首词诗人想要表达闲适自在,悟道觅真的思想。买断这个词有些霸气侧漏,和整体的氛围并不是十分和谐。不如  买此青山 ,买个青山,买座青山,欲买青山  就显得轻松多了。空门 一般指佛门。买山隐 是前人常用的典,但后面接  坐空门  就让人费解。如果真的想遁入空门,或者到佛门去闲来坐坐,也无需大费周章地买山。既然买了山,那寺庙也归你了吧?这时候字面隐就暗藏着一种骄满的情绪,失去了原本想要表达的诗意了。所以建议,把坐空门换一个词。买个青山弃紫尘,欲买青山野水滨,买座青山意自欣等等。

       餐风句很好。方客:1.四方宾客。2.即方士。 敲方客,是敲击方客的意思,并不是方客敲钟,所以改为 惊方客。
       野鹤戏白云,和做个闲人的主旨没有太大关系。而且闲闲,有懒懒的意思在里面,当然懒得动弹,怎么又会去游戏白云呢?所以改为  入白云。这样野鹤就象征着作者了。
       思无邪,唤归真,对仗不工整。无邪是形容词,归真是动宾短语。无邪的平仄不对。调整为   思无始,照天真; 悟虚真; 返天真等。
       溪流最爱源头净,话虽如此说,但是后面一句要结合这一句,说一些与文化追根溯源,正本清源等意思就完整了。作者似乎也有这个意思,但是没有表达清晰一些。


鹧鸪天  做个闲人


买座青山野水滨,餐风饮露比丘邻。
疏钟荡荡惊方客,野鹤闲闲入白云。


思无始,照虚真,飞花落叶又黄昏。
溪流最爱源头净,从此归根沐道恩。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8张


编修族谱文 (新韵)   邹谋勇



追思祖上人伦负,缺损家乘史料无。

发奋精心修谱系,历经艰难志如初。

苦熬数载完任务,颁谱情节好幸福。

场面气氛多喜悦,族亲道谢称杰出。



修改如下:



编修族谱文 (新韵)    邹谋勇



长思我辈人伦负,缺损家乘谱系图。

发奋精心填九祖,历经艰难问三姑。

苦熬数载完任务,颁谱一时好幸福。

场面气氛多喜悦,族亲道谢称杰出。


家乘:1.私家笔记或记载家事的笔录。2.家谱;家史。 
         我说,邹老师我知道您的意思是说,追思祖上,是我们这一辈人,人伦有负,但是我们看  追思——祖上——人伦——亏负,意思就变成了祖上有不对的地方。因为是连起来读的,中间没有一个我啊!别人不会想到是你做得不好,所以把它改成   长思吾辈人伦负。

       中国的文化讲究慎终追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为了让祖先们一直可以享有祭祀啊,如果有人生的是女儿,但是这个女儿有志气,通过修行证道,可以超拔九祖,不是更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了。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9张


绝句    归隐



不记逍遥不记愁,人情冷漠欲横流。

纷繁世事陶令菊,浩荡清风范蠡舟。



      中国文化人历来格局都大得很,苏轼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庄子的教诲更为深刻,他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所以真正的归隐,是和光同尘。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假如我们的精神能够遨游八极,往来天地,也就不会在乎身处庙堂之上,或者江湖之远,也不在乎出门近闹市如晏婴,还是读书于陋室如刘禹锡。


      这首诗开头说道,我既不记得逍遥,也不记得愁了,意思我们好像懂,但是说法需要调整一下。“不记愁”当然很好的,但“不记逍遥”,让人疑惑,归隐,不就是为了追寻一种逍遥的生活吗?像陶渊明,归去来兮,正是为了过“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般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笔者改为:一入逍遥不记愁,或者归隐逍遥不记愁,多少逍遥不记愁,只记逍遥不记愁等。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0张


      人情冷漠欲横流。这一句是被人们说得滚瓜烂熟的现代语言的句子,一旦把它写成诗句之后,它其实已经改变了结构。因为“欲望”的“欲”字,在诗句里变成了“将要”的意思,这样就显得不通顺了。改动一下,如:“人情冷漠似穷秋”,“人情冷漠底时休”等。


     纷繁世事陶令菊。纷繁世事是世界原本的样子,这四个字很中性,没有带什么感情色彩,但“陶令菊”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一种人生态度。这样的两个词组放在一起,难以构成反差,缺乏张力。因为陶潜之所以“采菊东篱下”,是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理由充足,反衬得他高风亮节。就像“出淤泥”却能够“不染”,两个词相反相成。但是修改的时候,也要结合前面是怎样写的。比如可以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等等。
       更改为:



绝句    归隐



          何处逍遥不见愁?人情冷漠似穷秋。
         东篱归采陶令菊,南浦乘流范蠡舟。


绝句    归隐
 
         只记逍遥不记愁,桃源深处有仙洲。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1张


踏莎行  赞红树林



稀木长青,淤生素影。任潮涨落根深定。

平风阻浪尽先行,百年新绿绝尘屏。



仁木成林,慈心掩映。众生欢喜清凉境。
养德纯气庇生灵,裕饶圣地堪伊甸。



突出特征: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
消浪先锋、海岸卫士:1986年中国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海堤被海浪冲跨294公里,而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冲跨,经济损失就小,人们感受到红树林是保护神。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红树林的优异表现,让红树林“海岸卫士”的盛名在全球远播:海啸袭向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死亡23万人,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瑟纳尔索普渔村、距离海岸仅几十米远的172户家庭却幸运地躲过了海啸的袭击,原因是这里的海岸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可见,红树林消浪带是构筑海岸防护林体系的首选防线。
中国红树林的危机状态与保护:它在中国分布的最北地带是浙江省中南部。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面积1700万公顷的千分之一


       为红树林唱一首赞歌很有意义。写著名小说《情人》的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她妈妈如果也知道种一片红树林,估计水稻就能丰收了。红树林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在海水边,能够阻挡海啸,所以一开头必须讲清楚它与众不同的生长环境,给人清晰的印象。原文中“仁木”,“慈心” 落于何处没有写出来,其实红树林对人类的帮助是有事实的雄辩的,就必须通过叙事的写法把它的功劳写出来。当写出红树林的义举之后,下阙开头就无需再保留“仁木”“慈心”这些笔墨,因为有事实为证已经足够,包涵在里面了,应该惜墨如金地对红树林进行细致的刻画。仔细观察图片之后发现,它的根密密麻麻地盘结在一起,这是它显著的特点。最后两句也要写一些能反映红树林状况的内容,这样整首词作品才会内容丰富,形象饱满,需要表达的都囊括进去了。


踏莎行  赞红树林



海畔红林,枝繁险迥。任潮涨落根深定。
昔年合浦赖君安,长堤坚固千家幸。


密结虬根,低临玉镜。众生欢喜清凉境。
翠云骤减伐林人,请留波上婆娑影。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2张


绝句


玉兔下凡寻芳草,百花丛中任逍遥。

偶闻花间吹箫声,疑似玉兔逗翠鸟。



       诗言志,诗是要表达思想的。还记得薛蟠做的诗吗?“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自称是“新鲜曲儿,叫做哼哼韵”。活灵活现一位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形象,但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同样写《苍蝇》,他说:“不要打哪!苍蝇搓它的手,搓它的脚呢!”却闻名世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写街边烈日下兽尸上波浪一般滚动着的群蛆,而且把自己的情人比作和它一样。可见无论什么都可以做诗的素材,但是要给它注入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就是我们通过诗要传达什么?


        玉兔下凡寻芳草,百花丛中任逍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手法,平铺直叙,叙事清楚明白,用个词来夸赞,——晓畅。玉兔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里的形象,诗人起手创造了一个神话里的意境。写神话意境的古诗也是非常之多的。我们可以看看李贺的《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选这样两首和玉兔,嫦娥有关的诗,也是为了帮助诗人寻找一些灵感。刚才讲过,诗人起手创造了一个神话里的意境,那么接下去应该怎样写?应该继续用神话的思维来想象啊,不能退出神话的意境的。作者的问题就是没有把神话编下去!而且要编得好听一点哦。寻芳草,三个字是有深意的,苏轼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人们早已经心领神会了。刘希夷也说,“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芳草  ”平仄不合,只好改成“碧草”,全诗改为:


绝句


玉兔凡间寻碧草,百花丛中任逍遥。
嫦娥愿向青天去,它却多情下紫霄。


      这首诗的后两句其实还有很多个角度可以展开。比如玉兔来到凡间找寻“碧草”,是为了寻找灵芝仙草,给江城的人们治疗瘟疫。还比如,玉兔来到凡间,不小心被贪吃的人们捕捉做成美味,嫦娥伤心欲绝等等。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3张




祖国春天 (新韵)



春光外泄眼中收,山大河宽向前流。

地域辽原多美景,雪飘花放难商筹。



改为:



祖国春天 (新韵)


春光纵放漫神州,独自踏青兴致悠。
南北国中多美景,彼飘飞雪此花洲。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4张




作者简介



     作者苍雪清竹,   原名杨敏,大连人,现居台州。十四岁写第一首作品《古园夜赋》,从此开始了文学与书画之路。一弹流水一弹月,一袖飞云一袖风。人或知之,称吾为真文人,半古人。以诗明道,道济中华。
    

    作者微信号  cangxueqz


    个人公众号,全凭一己之力运营,如果您喜欢,请多多支持,留言,关注,打赏和转发,任何一种都由衷感谢!




苍雪清竹:论诗之十二  折腰宁采陶令菊,归隐还乘范蠡舟 第15张








不怕诗友写得不够绝佳,只怕自己评得不够绝佳



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