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369.jpg 333.png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心灯

作者  易道——龙都悟道
 
人生在世多磨难,
踏平坎坷写春秋,
一盏心灯照前行,
娑婆世界逍遥游。

   
     这首诗押韵正确,但是没有按格律写。七言绝句一般都必须得按格律写,如果不按格律就是古风体,但最好押仄声韵。
     人生在世多磨难,踏平坎坷写春秋。首句直抒胸臆,很有高古拙朴的感觉。但是下句也 用这种粗线条的写法,整首诗就显得不够精致了。画画要注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果把首句比作疏可走马的话,接下来就应该写出密不透风的细致来。也就是从某个细节入手,让形象生动鲜活起来。下句为什么给人不够具体精细的感觉呢?因为重复。上句写“磨难”,下句写“坎坷”,这不是重复了吗?“写春秋”也就是度岁月,这和“人生在世”又有什么区别?当然了作者要突出的点在“踏平”上。但是这么多的重复也足够让人无精打采了。改为:人生在世多磨难,荆棘寒霜总不休。
      第一句要告诉大家的是“多磨难”,第二句就要具体展开是怎样多磨难的?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即“荆棘”和“寒霜”来比喻。写诗词要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有了“象”,才让一首诗有血有肉。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1张
     

      一盏心灯照前行,娑婆世界逍遥游。前面两句在修改后,其实是铺垫,创造了一个充满重重困境的人生现状,要让读者们感受到一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泰山压顶,地崩山摧一般的困境的压力来。然后在第三句中就要突破它,并且要能体现出一种爆发力,这种力度其实是靠语言的方式构成的。作者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我们会感觉到只是一种叙述的口吻,那么它就无法产生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打败前面的“多磨难”,“荆棘寒霜”的压迫感的力量。所以这首诗本来应该产生的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只是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改出这种效果。只是我的想法而已。总之需要加一个提引词。写赋的时候,一般要换韵、换段的时候,开头都要用一个提引词,比如莫道,岂知,何必,纵然,借问,若非,会向,似说,况有,犹记,稍觉,肯把,休教等等。有了这样的词在开头转换意思,也就使全诗的结构更加紧密,也容易形成某种气势。
      娑婆世界逍遥游。这首诗的主旨是心灯,前两句用来铺垫环境,衬托主体,第三句正式进入主体叙述,最后一句其实不能离开太远。作者的笔调其实是又回到了第一二句所写的那个“多磨难”的人生,或者说是娑婆世界。这样一来,总让人感觉,花费在“心灯”上面的笔墨少得可怜。所以修改中就要针对这个问题,矫枉救偏一下。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2张


     想把这一句改为:因有心灯能照彻,忽然又发现一个问题。此时的“心灯”无法解决前面的“荆棘寒霜总不休”的难题。在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中,灯就是提供光明的,但是再亮,却也不能斩断荆棘,抵御严寒。这就是一首诗的内在逻辑。

      但是如果我们对传统道德根文化有所了解的话,就会明白,作者没有说错。只有心灯明亮,才能够提供正确的人生智慧予以选择和判断。那么无论是荆棘还是寒霜,或者任何困难,都可以依靠着内圣外王的智慧,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这个难点还是应该留在后面两句,前面的“荆棘寒霜”无需再改了。    

       改为:因有心灯无限慧,光明照彻可悠游。仍然觉得不够形象,继续改为:因有心灯明月似,疑思若雪了无愁。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3张


       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非单指肉团之心。很多被西方文化洗脑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要明白我们华夏文化的特点,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论述事物很多都是虚实相生,隐显并论,知白守黑共论道。比如我们常见的词语,声音,物质,观看,阴阳,智慧,都是一个讲显,一个讲隐,这都是内文明隐显同观的特点体现在文化中的现象,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心也是如此,有血肉之心,也有虚态影子的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便讲过,万物在世间有一个存在,必然还有一个虚态的存在在另一个空间中。大意如此。这便是古人讲,胸中长点万年灯的用意。每天可以随时随地观一下胸中,点燃起一支明亮的蜡烛,我们便有了自己的心灯了。心主礼德,火,南方,夏季。心为一身之君主。心犹如太阳。其他臓腑,肝,脾,肾,肺,都是有月字旁的,因为它们都像月亮,围绕着太阳一样的心。只有心发出光明,才会照耀到其他内脏。心如果是黑的,昏暗的,缺德的,必然无法发出光明和智慧,人只会越来越自私,盲目,妄为,直至一败涂地,身败名裂。心灯明亮了,心的君主光明无私了,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生命也才会拥有健康,快乐,财富,美好。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4张


心灯

作者  易道——龙都悟道
 
人生在世多磨难,
踏平坎坷写春秋,
一盏心灯照前行,
娑婆世界逍遥游。


心灯(修改稿)



人生在世多磨难,
荆棘寒霜总不休。
愿使心灯长照彻,
莲花踏去何须愁。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5张


天仙子(皇甫松格)◎桃林感叹
文/醉筆


桃浪岭坡蜂蝶舞。杜鹃桥畔莺啼疏。
忽思疠气漫延期,人远处,静幽住。
尽把妙哉春境误。


     桃浪岭坡蜂蝶舞。“桃浪”,桃花如浪,比喻新颖,别出一格。“岭坡”这个词语组合很少见用,应该是指山岭上斜坡的一段。放在诗句中,给人的感觉不是特别协调美感。说一下这三个词语,短语组合中存在的问题。“桃浪岭坡”是远远观察,“蜂蝶舞”是拉近距离的欣赏。刚一开始还在远观,一下子镜头飞快地放大特写,让人感觉有点太快了,有眩晕感。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一句的时候,心里面不知道想要突出一个什么画面,应该是对自己将要描述的景象不清晰,比较混乱。其实看一首诗词不用看全部,只看写的一个句子,就知道作者对诗词的领悟怎么样。

       桃浪,这个词很浪漫,有颜色,有形状,很美好,后面接一个岭坡,实在煞风景。那蜂蝶舞,更是吵吵闹闹,完全不在感觉上。
        桃浪,仿佛看到作者眯缝着眼睛,朦朦胧胧望着一带桃花林,在想象那是粉红色的波浪翻卷着,吐涌着,拍山而流。应该按着这种想象的写法,继续下去。岭坡。这个词语组合没有一点想象力,蜂蝶舞也是。所以美感戛然而止。

       这一句改为:桃浪拍山青碧处。桃浪拍天霞色妩。桃浪绯流春楚楚。桃浪空蒙迷细雨等等。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6张


     杜鹃桥畔莺啼疏。杜鹃桥,应该不是桥的名字。那么这一句里就写了两种鸟:杜鹃和莺。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好像很难看得出来。但凡两个事物同时出现,肯定有主有次,相互之间存在着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等。如李商隐写: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诗词里面每一个字都不是白给的。作者应该是想写杜鹃啼叫,流莺鸣啭。那么就可以用一个“鹃啼莺啭”来概括。这一句改为:“鹃啼莺啭浑无主”。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7张


      忽思疠气漫延期。这首诗还是春天时候投稿给我的,延误至今。所以词里面说,“忽思疠气漫延期”。
      人远处,静幽住。这两句在表意上面就不够清楚了。改为:长封路,闭幽户。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疫病期间的特点。
       尽把妙哉春境误。这一句是提炼全词的主旨。从句子本身,语言特色来看,写得很不错。但如果要从思想境界的高度来看的话,这个句子还有待于改进。因为这个句子还仅仅是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说是个人角度呢?前面讲春天美景,中间讲此时正是瘟疫肆虐的时刻,最后讲所以把所有美妙的春天景色都耽误了,因为不能任意出游。所以这还只是独乐乐,不是众乐乐。那么读者在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会因为这首诗里狭小的抒情范围,而无法引发更广大的慈悲心,博爱心,平等心等,而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
        改为:一睹春光皆病愈。这样就把前面写的都结合在一起,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8张


       为什么一首诗在思想上越大公无私,越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一首诗仅仅为自己抒情,就难以获得读者们的青睐呢?因为每个人都具有道心和佛性!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本性真我,只是后天的意识被世俗玷污,被七情六欲禁锢,被没有锻炼过的肉体,没有发生过质变的肉体深深地囚禁在深处。所以人生真正的意义是要解放自我,升华净化生命,只有接近道,接近德的境界的诗歌,才容易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因为道德,无私,大公,慈爱,平等,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并不是世俗所认为的自私自利,这恰恰是导致失败的温床。在诗歌创作中也一样。也因为思想上越大公无私,真挚真诚的作品越能联通更高维空间能量,同频共振,读者在阅读时候,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9张


天仙子(皇甫松格)◎桃林感叹

文/醉筆


桃浪岭坡蜂蝶舞。杜鹃桥畔莺啼疏。
忽思疠气漫延期,人远处,静幽住。
尽把妙哉春境误。


天仙子(皇甫松格)◎桃林感叹(修改稿)


桃浪空蒙迷细雨。鹃啼莺啭浑无主。
忽思疠气漫延期,长封路,闭幽户。
愿睹春光皆病愈。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10张


作者简介



苍雪清竹,   原名杨敏,号紫霄山人。大连人,现居台州。一弹流水一弹月,一袖飞云一袖风。文学和艺术是安放灵魂的所在。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11张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12张
苍雪清竹:评改诗之二十七  第13张
原矿孔雀石宝石挂坠  100元




紫牙乌宝石手链   100元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