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369.jpg 333.png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1张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2张
作者简介:       
       武立金,原总参某部副局长、天津市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发表散文、诗词、楹联上千篇,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其作品有的被评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有的被列入学生和党团员学习辅导材料,有的被多家报刊和电台连载或连播,有的还被外国出版公司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3张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4张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5张

毛主席最后岁月(中)

文/武立金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毛泽东的画像就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毛泽东的像章也佩带在亿万中国人的胸前,有关毛泽东活动的纪录片也大量地在全国各地放映。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毛泽东读书、写字的伟大形象,可很少有人看到他读书、写字时戴眼镜。
是毛泽东的视力很好吗?不是。毛泽东和普通的老年人一样,上了年纪眼睛自然要老花的。可毛泽东不喜欢戴眼镜,平时看书读报只用放大镜,放大镜在他的手里一直举着,只有动笔眉批时才把它放下。
毛泽东有躺着看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不知起始于何时,也不知是怎样形成的。保健医生王鹤滨从毛泽东的健康考虑,还对躺着看书作过一番研究。一般认为,躺着看书对视力不利,因为这很难保持两只眼睛在等距离状态下观看东西。对小学生来说,看书时要求坐姿端正,书本的平面与人的面部要保持平行,距离应在三十厘米左右。
但从生理要求来看,情况就不同了。人体处在卧位时,由于流体力学的关系以及地心引力的作用,大脑得到的血液流量当然要比坐着的或站着的多。由于大脑得到的营养多,因而躺着看书的人坚持力强,记忆力好,看书效率高。由此可见,毛泽东喜欢躺着看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并非一种不良习惯,而是一种生理要求。
为了便于侧卧着看书,毛泽东在晚年配制了两副单腿眼镜,其中一副只有左腿,另一副只有右腿。当他躺在床上看书时,脑袋侧到右边时就戴左边有腿的眼镜,脑袋侧到左边时就戴右边有腿的眼镜,以防太阳穴被镜腿压迫。
宋庆龄听说毛泽东有躺着看书的习惯,便派她的卫士长隋学芳送来一只长长的鸭绒枕头。可是毛泽东享受不了这个柔软的鸭绒枕头,他用惯了自己的荞麦皮枕头,因此这个花布长枕头摆了一段时间后,就被送进储藏室关了禁闭。
一天,毛泽东戴上单腿眼镜躺在床上看书,保健医生怕他阅读时间太长损伤眼睛,就把书给收走了。毛泽东茫然了,他的意志和毅力是坚强的,几十年来谁能阻止他的行动呢?如今医生竟敢连书也不准读了,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我一辈子就是爱读书,可现在……”
毛泽东喜爱读书,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不一而足。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伴书而行,伴书而眠,甚至伴书而厕。在书海里品尝人生乐趣的毛泽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身体质的老化,视力明显下降,读书学习感到吃力。为了满足老人家求知的欲望,出版部门特将一些书印成大字本。
    长期的夜间工作和不停的读书学习,使毛泽东的视力严重下降,印出的大字本也解决不了他面临的困难。毛泽东的眼睛好像被两滴混浊的水珠挡着,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对于一个手不释卷,习惯于亲自动手写文章、批阅文件的人来说,没有比将要失去视力更痛苦,更难以忍受的了。
由于视力原因,毛泽东从这时起便请别人为他读文件、读书报,利用自己听力尚好的耳朵,借助别人的声音沉浸在读书学习的快乐之中。一些通俗易懂的书,周围的工作人员随时可以读给他听,但诗词、曲赋、散文以及其它一些古典文学,就得请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来朗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师芦荻就担负过这样的特殊任务。
芦荻本姓卢,名素琴,进入解放区时才改名为芦荻。论祖籍她与毛泽东还是老乡——湖南长沙人氏,父亲一辈才迁往东北辽阳。现年四十三岁的芦荻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工作,四年前调到北京大学。
毛泽东之所以选中了芦荻来为他朗读书报,是因为十年前他在《历代文选》一书中看到过芦荻作的选注,从此印象深刻,然而被通知进入中南海的芦荻对此却一无所知。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6张
卧病在床的毛泽东对于芦荻的到来显得非常高兴,他握住芦荻的手微笑着说:“你大概喜欢秋天吧,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吗?”

精神高度紧张的芦荻,那思维还一下子无法运转到刘禹锡的诗上去。不待芦荻回答,毛泽东便用起伏有致的铿锵之声慢慢吟诵起来: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巡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毛泽东用湖南乡音吟罢这首芦荻异常熟悉的古诗后,笑着问芦荻:“你的名字是不是来自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芦荻恍然大悟地笑了,笑得毫无顾忌。她那紧张万分的神经,在谈笑声中开始慢慢放松。
起初,为毛泽东读古代诗词,芦荻是得心应手的。多年来,她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诗词,因此不管毛泽东点什么诗词,她都能随口背出并作讲解。毛泽东点古代散文,芦荻也还能够应付。
可是,毛泽东有时要她读《二十四史》,那就超越了她的专业范围。由于很生疏,特别是有许多生僻字不认识,不得不停顿下来。被故事情节感染了的毛泽东催促道:“念呀,念下去呀!”她只得如实相告遇上了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料毛泽东随口说出那字该怎么念,并哈哈大笑起来。满脸绯红的芦荻一边为自己的学识浅薄而惭愧,一边深深佩服毛泽东的知识渊博。
 
时光如流,岁月的脚步跨进了一九七三年。这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八十岁的毛泽东主持了会议。他的动作看起来已经有些迟缓,身体是明显衰老了。
“今天,大会开始!” 毛泽东眨了眨混浊的眼睛,吃力地说,“请总理周恩来同志作报告!”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粉碎了林彪反党集团,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周恩来说。
和五年前召开的九大有所不同的是,林彪集团的人消失了,陈云、邓小平等一批在文革中受到排挤和打击的老干部出现在主席台上。这仿佛传达了一个信息,党内的健康力量在恢复和加强。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宣布了一件人们盼望已久的事情:
“同志们,最近我们还要举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和各国革命人民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寄托着很大的希望,我们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全党一定能够……”
因林彪事件整整中断了两年的四届人大筹备工作再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人心所向。然而,由于毛泽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他所发动的“赞成的不多,反对的不少”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仍然让江青等人把持着党和国家的重要权力,因此这一次的筹备工作仍然是风雨交加。
一九七四年八月中旬,南巡的毛泽东在武汉下榻的东湖宾馆检查眼睛时,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两眼都有,只是轻重不同。
    老年性白内障这种眼疾,是在黑眼珠的瞳孔部位出现白色反光,使晶状体变混浊。这种病一般要经过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待其成熟之后才能手术治疗。换句话说,得了这种病,治疗也要等待。
    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不顾自己的病痛亲自组织北京著名的眼科专家会诊。他还把自己的一副眼镜送给毛泽东,并给张玉凤附上一信,其中写到:这副眼镜是我戴了多年较为合适的一副,送给主席试戴。如果不合适,告诉我给主席重配……
当然,老年性白内障病人戴什么眼镜都不解决问题。周恩来送眼镜,所反映出来的与其说是雪中送炭的及时,毋宁说是体贴入微的情义。
毛泽东患病期间,为了加强医疗组的领导工作,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周恩来治病期间,由邓小平领导医疗组的工作。当时邓小平工作很忙,但是他始终把毛泽东的治疗工作摆在首位。中央办公厅和中央警卫团的领导,对医疗组的工作和毛泽东的每一次治疗都给予全力以赴的支持,为保证毛泽东的健康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身患重病的毛泽东,从来不给工作人员以痛苦、阴沉、悲观的表情,尽量不使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让别人察觉。在医生看病时,他总是以幽默风趣的谈话解除他们的紧张和顾虑,也喜欢讲点题外的话,如问问姓啥名谁、何方人士,讲个笑话什么的。事实上,他一直在用乐观主义精神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以刚强和忍耐同疾病作斗争。
毛泽东的这些举止言谈确实消除了医生见到他或给他看病时的紧张情绪,使医生、护士们感到领袖是他们的长辈,是他们的朋友,差不多每次治疗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
    寒冬过后,春天不紧不慢地跟了过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柳絮飘飞的季节,医疗小组请来了北京著名的眼科专家为毛泽东会诊,其中有西医也有中医。毛泽东以其微弱的视力扫视了一下,接着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
    广安门医院派来的眼科主任有四十来岁,身材高大,文质彬彬,看上去像一位白面书生。毛泽东握住他的手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唐由之。”
    “唐——由——之,这个名字好!你的父亲一定是位读书人,很可能读过鲁迅先生的诗,给你起了这个‘由之’的名字。”毛泽东听了唐由之的名字后,兴趣顿生,十分费力却又十分认真地品评起来,就像上次见到芦荻时品评刘禹锡的诗一样。接着,他吟起了那首鲁迅悼杨铨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毛泽东虽然双目呆滞,声音又含糊不清,但他那抑扬顿挫、高低婉转的语调,却极富感染力。他一字不落地背出了这首诗,令在场的专家们惊叹不已。
    此时的毛泽东讲话已不清楚,再加上浓重的湖南乡音,对于此前不了解这首诗的人来说,要完全听懂是不可能的。在唐由之的请求下,毛泽东在一张白纸上亲手写下了这首诗。就是这位有幸接受毛泽东题诗的唐由之大夫,后来主刀为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
 
    日子过得说快也快,白天黑夜无限循环地你追我赶,暑去寒来,飞雪迎春,接着夏天就跟过来了。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四日,经医疗组会诊,认为毛泽东右眼内的白内障已到成熟期,根据毛泽东的健康情况提出了实施手术的意见和方案,经报请中央政治局批准后,又征得毛泽东本人同意,便开始做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手术室就设在毛泽东的卧室和客厅之间的一个小厅里,手术台就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椅子,经过了严格的消毒,桌上摆放几样必要的医疗器械,主治医生唐由之再一次认真审查了手术方案。本来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手术,由于是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做的,手术刀就变得格外沉重起来。决策者责任重大,要求医生慎之又慎。
    大家都希望为毛主席做手术顺利成功,很愿意听到主刀大夫能说出一句让人放心满意的话。可是唐由之却说:“大概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把握,顶多有百分之九十,不敢打包票,不能把话说满……”
    站在一旁的卫士很不满意唐由之的这个估计和回答,希望他能像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战士那样说“保证完成任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时再动手。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科学,是属于高技术尖端科学,进行外科手术总要有一定的风险。现在只能相信医生,尊重专家的意见。就这样,大家怀揣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期待着良好的结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正是毛泽东平时开始工作的时间。一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毛泽东却一言不发,唐由之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毛泽东的卧室。他老人家虽然失明一年多了,但听力依然不减,只听毛泽东问:“什么事啊?”
    “今天是准备工作的第十天,是手术的日子。” 唐由之说。
    “准备好了吗?”
    “全都准备好了。”
“做!” 躺在床上的毛泽东果断地说,他对生与死总是抱着乐观主义和顺其自然的态度。
    当时已是夜里十一点,等候在小厅里的医护人员听唐由之说主席要做,一个个都有些激动、紧张甚至胆怯。由于手忙脚乱,一位护士还把冲眼睛用的小壶给摔碎了。
听说毛泽东同意了给自己做手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来到“游泳池”亲自坐镇指挥,汪东兴来得还要早一些。他们怕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都没有进“手术室”,而是在室内游泳池上面搭起的临时会客室值班等候。
手术就要开始了,毛泽东叫张玉凤去放一首曲子:岳飞的《满江红》。
    这个唱片是由上海昆曲剧院岳美缇歌唱的,唱腔高亢、激扬、有力,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宽广胸怀和伟大抱负。毛泽东觉得这时听这首曲子,最能抒发他壮志凌云的豪情,表达他暮年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也能驱散医护人员给他实施手术时的紧张气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伴随着这令人回首往事、激励人生的曲调,毛泽东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到手术室坐下。他从容超脱,神情镇定。
    在手术进行中,癌细胞已经广泛扩散的周恩来从三〇五医院也赶来了。邓小平急忙起来迎接,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邓小平轻声说:“有我在这里,你身体不好,就不要来了。”
    “我的病不要紧,应该以主席的健康为重。”
    邓小平拉着周恩来的手说:“手术正在进行,我们坐下来等着吧!”
    手术只做在一只眼睛上,而且采用的是当时新近研究出来的针拨术,手术简便可靠,只用七八分钟就顺利结束了。手术做好以后,毛泽东平静地睡着了。
    毛泽东下了手术台,周恩来、邓小平等都面带喜色来到毛泽东门前探望。工作人员要向毛泽东报告,周恩来马上摆手制止。他怕影响毛泽东休息,妨碍治疗和恢复的效果。
    第二天,唐由之听说毛泽东醒了,就赶快进屋给他换药。毛泽东听到有脚步声,马上问:“谁来了?”
“是唐大夫。” 张玉凤答。
“哦,唐大夫,唐由之大夫!”毛泽东伸出右手,表示欢迎。
    唐由之轻轻摘掉蒙在毛泽东眼睛上的纱布,仔细观察手术的部位,同时举起右手,在毛泽东眼前来回晃动。只见毛泽东略微抬起头,眨了眨眼睛,嘴角露出了微笑。
    “那是白的。”当唐由之手指墙壁时,毛泽东兴奋地说。
    唐由之把一本《人民画报》递给毛泽东。他接过画报眨眨眼睛,看着看着,便兴奋地说出了“人民画报”四个字。
    毛泽东还指着在场工作人员身上的衣服,准确无误地说出了它们的颜色和图案。
    “我又能看了,太好了。明年我再请你来做那一只眼睛。”毛泽东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把唐大夫拉到身边,称赞他身手不凡。
手术成功了,经受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失明痛苦之后,毛泽东终于有一只眼睛复明了。尽管只是一只眼睛,这对于喜爱看书的毛泽东来说那简直太重要了!
为了防止手术感染,换完药的眼睛应该再用纱布蒙起来,至少要蒙上一个星期。但毛泽东执意不肯,不管唐由之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让裹纱布。他说蒙上纱布看不见东西,影响办公、学习。最后他答应每天按时上药,接受治疗。
    待视力稍有恢复,毛泽东就迫不及待地看书读报。医生规定每天用眼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毛泽东不但不听,反而半开玩笑地说:“你们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只能信三分,最多信一半。”还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把读书当作比吃饭、睡觉还要重要的事情。
    为了满足读书的欲望,毛泽东常常跟医生“捉迷藏”,当医生在身旁时,他就停止一切活动,顺从地闭目养神;可医生一离开,就马上从枕头底下掏出书继续阅读起来。后来,医生发现了这个小“秘密”,就乘毛泽东读书入神之时突然进来为他查体,手足无措的毛泽东就像小学生在老师面前掩饰自己的过错那样尴尬地笑着说:“今天刚看一会儿……”
医疗组除了限制毛泽东看书用眼的时间外,还担心手术后视力恢复不好,请唐由之给毛泽东配制一副金丝眼镜,以防读书时眼睛过度疲劳。但是,毛泽东不乐意戴眼镜,加上用金丝做成的镜框太重,初戴时极不舒适,因此毛泽东很少戴它。待到视力恢复正常,毛泽东便甩掉这个额外负担,从此再也没戴过那副金光闪闪的高级眼镜。
 
病愈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何况又是眼睛复明,因此不知不觉到了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泽东的八十二岁生日。像以往一样,毛泽东没有举行什么生日盛宴。那天,陪他吃饭的只有张玉凤等两三个人。 
毛泽东过生日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毛泽东生日的长寿面,每年都是中南海的面点师傅田树滨来做。田树滨接到吴连登的电话时说:“哟,你现在才来电话?我知道今天是主席的生日,我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边哩!”
吴连登说:“你过来吧!”
田树滨带上工具来到主席厨房擀面条。没多久,毛泽东说要吃饭。田树滨把面条下锅,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条碎了,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整的……
这一幕惊呆了主席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韩师傅和吴连登。田师傅流着泪说:“不得了了,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我这辈子从来没做过这样的面条!”
毛泽东吃饭的时间短,菜又少,再擀面条肯定来不及。吴连登说:“那就煮挂面吧!”
厨房里的挂面是师傅们自备的,因为毛泽东吃饭的时间不固定,师傅们很有可能赶不上食堂开饭的时间,就在厨房自备了挂面以便充饥,没想到这时候竟派上了用场。
毛泽东临终也不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然而,厨房里却充满着伤感的气氛:面条碎在锅里,这是天意,还是巧合?真的说不清是什么道理,但那的确是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发生的事情。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7张
精彩专辑


《九州作家》综合专辑
小说专辑
名家名篇
歌词专辑

散文专辑
诗词专辑

杂文专辑

莫言专辑
贾平凹专辑

九州微小说

验方精选
菜谱食谱
百首绝句专辑
《九州作家》小说连载专辑
王福林《河魂》小说连载
短篇小说《父亲的心愿》
长篇小说《世纪初的情恋》
少儿长篇小说《啊,我的桑椹园》
少儿长篇小说《菊花樱桃红》
电影剧本《秦朝明将蒙恬传奇》
中篇小说《乡村魂》
长篇小说《归来的战俘》
短篇小说连载《赵老大家的喜事》
中篇小说《初恋》
中篇小说《血色浮情》
长篇小说《新红日》
中篇小说《口蹄疫》
纪实文学《黑土地》
梦幻小说《我于前天去世》
长篇小说《编外的忠诚》
小说连载《我心里的女人们》
中篇小说《关 山 逃 情》
长篇小说《潮白小八路》
中篇小说《济川王之后》
中篇小说《与老鼠决斗》


精彩榜

1.《〈九州作家〉会员专辑》及《2020年往期精彩榜》
2.《〈九州作家〉专辑》及《2021年往期精彩榜》


▲滑动方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天津市 / 武立金 【散文】/《毛主席最后的岁月(中)》  第8张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