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369.jpg 333.png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to win

You know I'm born to lose, and gambling's for fools

你知道我经常会输,觉得只有傻子才会去赌博

But that's the way I like it baby

但我就是喜欢这种差之毫厘的感觉

I don't wanna live for ever

我不奢求永生

And don't forget the joker!

也不会放弃我的鬼牌

——Motörhead 《Ace of Spades》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1张

枪炮与玫瑰的吉他手 Slash 说:“Lemmy 是属于五十年代的。”

Lemmy Kilmister,一个被称作“摇滚乐的代名词”的男人,一个现代牛仔。以音乐为枪,活到70岁仍能站在金属乐的龙头。“Lemmy 就是神,没有 Motörhead 就没有 Metallica,没有 Slayer,没有 Megedeth,没有 Anthrax”,这名头对他来说似乎无关痛痒。

因为他想要的,只有黑桃A。

Born to Lose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2张

Lemmy Kilmister 原名 Ian Fraser Kilmister,1945年的平安夜出生于英国斯塔福郡一个普通的家庭。“Lemmy” 这个绰号来源于他小时候经常把“Lend me”挂在嘴边,为了就是能借到钱玩上一把老虎机。“我的童年很美好,没什么好抱怨的,直到那里建起了学校,我的好日子就被毁了”,辍学后,Lemmy 打起了零工,当过油漆工和马场工人,甚至因为留长发而被工厂“炒鱿鱼”,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6岁。

“16岁那年我第一次在利物浦的一个防空洞里看到 The Beatles,他们那个时候还不是很红。但当时也有很多姑娘专门去看他们” Lemmy 在2010年推出的纪录片《Lemmy》中将他对 The Beatles 的崇拜表露无遗:“我认为 The Beatles 是世界上最棒的乐队。当时人们都喜欢 The Rolling Stones,但 The Beatles 来自利物浦(的草根阶层),The Rolling Stones 来自那该死的伦敦郊区,上那什么艺术学校,他们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1967年, Lemmy 来到了那个“该死的”伦敦,跟 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的贝斯手 Noel Redding 和经纪人 Neville Chesters 住在了一起,并成了 Hendrix 的巡演助理。许多年后灌录 Little Richard 的致敬单曲《Run Run Rudolph》的间隙,Lemmy 跟身边人打趣道:“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喜欢七八十年代的王子,因为我见过60年代的 Jimi Hendrix!”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3张

1975年,Lemmy 离开了 Hawkwind 乐团,找来吉他手 Larry Wallis 和鼓手 Lucas Fox,组建了Motörhead 的前身 Bastard。在当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当场抡起一根落地灯,狠狠地砸在地上,叫嚣道:“这就是暴戾!”经历数次地下演出后,因收到 “Bastard 这名字绝对不能登上单曲排行榜的忠告”,乐团更名为 Motörhead,取自 Lemmy 为 Hawkwind 创作的最后一首歌。Lemmy 将他对速度的狂热带到世人面前,更简单、更狠的不列颠金属之声正在萌芽。

“(我觉得)Lemmy 就是重金属的先锋,某些方面甚至比黑色安息日还要超前” Alice Cooper 说到。1977年,朋克大潮席卷英国,那些曾经深埋在地下的无政府主义者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摇滚明星。曾经的街头小混混成了主流,这让 Iron Maiden (铁娘子)乐团的贝斯手 Steve Harris 十分反感:“我曾经去过一场在伦敦西部举办的朋克演出,乐队演得非常烂,观众上蹿下跳,乐队向观众吐口水,我讨厌朋克。”著名金属根据地,伦敦 Band Wagon 酒吧的 DJ Neal Kay 对此也倍感失望:“70年代末除了朋克就没别的了,这让喜爱摇滚乐的年轻人非常沮丧,没有任何一家厂牌愿意发行他们的唱片。”

金属与朋克的对立在1979年达到了顶峰。“那时你必须站队,要么朋克,要么金属,任何试图将它俩融合在一起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会给你惹来大麻烦”乐评人 John Tucker 甚至曾因为“穿了一件牛仔夹克”而被愤怒的朋克党袭击。“当时朋克和金属势不两立,就像两头关在不同笼子里的疯狗一样,谁也不爽谁”。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4张

从左到右:Nancy、Sid、Lemmy

这种冲突伴随着 Motörhead 的大热而被打破。追求速度的演奏方式,凶狠的唱腔,以及 Lemmy 毫不留情的失真贝斯,让那些不可一世的朋克青年颇为震撼,他们疯狂地爱上了这种简单直接的金属乐。就连 Lemmy 本人也曾坦言“相比起金属,我更喜欢朋克”,他曾给 The Ramones(雷蒙斯)乐团写过歌,也曾给 The Damned(诅咒)乐团弹过贝斯。

Victory Or Die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5张

1977年,Motörhead 首张同名专辑“艰难”面世。吉他手 Eddie Clarke 在纪录片《The Guts and The Glory》中回忆到,当时是抱着“想在最后一场演出之前给这一年半的时光留下点什么”的心态走进了录音棚。两年后,第二张专辑《Overkill》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成功登上当年英国专辑排行榜的第24位。

事实上,《Motörhead》和《Overkill》更能代表早期 Motörhead 的经典元素:布鲁斯风味的编曲,“Rickenbacker 贝斯 + Marshall 音箱”的经典贝斯失真音色在专辑中大放异彩,配合 Lemmy 低沉粗暴的嗓音以及戏谑式“牛仔味”十足的歌词,用足以摧毁一切的音量,玩着传统的布鲁斯。他们是来自英伦的现代牛仔,骑着轰鸣的机车,呼啸而过。

随着第三张专辑《Ace of Spades》的发行,Motörhead 的声望达到了顶峰:1980年“英国专辑排行榜”第四位,次年三月获“英国金唱片”奖,主流听众成了骑士们的追随者。从此,他们确立了以极快的演奏速度为基础的英伦重金属之声,与 Def Leppard、Iron Maiden、Saxon 等乐团并称为“英国重金属新浪潮”。

1981年,《Ace of Spades》席卷北美,极大地推动了“激流金属运动”的发展,影响了 Metallica、Medegeth 等乐团。成团40年,22张录音室专辑,每年巡演,Motörhead 将象征荣耀的钢铁骷髅旗驻在金属乐的巅峰,一览众山小。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6张

图 / Motörhead's Motörboat 音乐节保留节目:洗面奶和花式跳水

琴如其人,Lemmy 的私生活也相当“摇滚”。他以“睡过1200个果儿的纪录”荣登“性爱传奇”排行榜第八名,曾被《摇滚明星“性之选”》一书当作案例。他还当起了船长,2014年起连续两年举办“Motörhead’s Motörboat 游轮音乐节”,拉上 Megedeth、Anthrax 等乐队以及数千“船员”,去公海怒躁一番!演过电视剧、电影,当然是本色出演,不是什么“白莲花”。

与“奢靡无度”的明星生活相反,Lemmy 自1990年起就一直租住在日落大道一间普通公寓内。“房租越来越贵了,每年涨6%,不过我还付得起。主要是离Rainbow酒吧很近”他在自传纪录片《Lemmy》中解释道。他的公寓就像一个天然的 Motörhead 博物馆:《Ace of Spades》黑胶原盘、衣帽间的 Lemmy 涂鸦、一座“格莱美”奖、橱柜上挂满各种摩托车车牌,当然,还有他最爱的电子游戏。

记者:“里面最珍贵的藏品是什么?”

Lemmy拍了拍坐在旁边的年轻人,自豪地说:“我的儿子,Paul。”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7张

图 / Lemmy 与 儿子 Paul Inder

Live to Win

“假如核战全面爆发,只有 Lemmy 和蟑螂能够存活下来!” 那个“大家都认为40岁就撒手人寰”的不死 Lemmy ,终将低头。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8张

自 Hawkwind 时期起,Lemmy 就长期与毒品和药物打交道,“LSD+安非他命”的配方正出自于此。自30岁起养成每天一瓶 Jack Daniels 威士忌的习惯。Black Sabbath 的吉他手 Tony Lommi 回忆巡演岁月时提到:“他的行李箱里总有两瓶杰克丹尼威士忌,两瓶伏特加和一大堆啤酒。”Lemmy 嗜酒如命,生活狂野,只有酒精和大音量能让他兴奋起来,也只有烈酒能让他败下阵来。直到2013年,Lemmy 才以“健康”为由放弃 Jack Daniels,改喝伏特加。

2013年,Lemmy 在 Wacken 音乐节演出现场心脏病发作,六首歌之后便倒在台上,随后一辆救护车把他带走。此时 Lemmy 的身体状况正每况愈下,刚安装了心脏除震器,又经历了血肿的煎熬,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 Motörhead 不得不取消巡演。一年后他接受 Full Metal Jackie 采访时表示:“这一年里我都在养病,现在正在康复,越来越精神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长期积攒下来的厄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潜伏在他的身边。

队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更添伤感。2011年,Motörhead 前吉他手 Michael Burston 离世。祸不单行,2015年11月前鼓手 Phil Taylor 永远地离开人世。视摇滚乐为生命的 Lemmy 颇为震动:“这非常遗憾,也许是摇滚乐本身就是一件有害健康的事情吧。”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9张

Motörhead 的新专辑《Bad Magic》一如既往地凶猛,急速奔流的节奏和凶猛的唱腔依旧充满力量。作为专辑里唯一一首慢歌,《Till the End》似乎是 Lemmy 写给自己的挽歌。“你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声音,我会一直在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But one thing you will never lose / Is the signing in your head / That will still be with you till the end)”,所有的无力和不甘在此刻喷薄而出。身体每况愈下,朋友的离去让这个曾经的钢铁巨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LA的阳光依旧灿烂,日落大道人来人往,只是 Rainbow 酒吧的角落里再也不见那杯浓烈呛鼻的 Jack Daniels 威士忌,那包经典的万宝路香烟和那个消瘦的身影。这似乎暗示着那个比着中指,昂首提胸的老头子终将到了倒下的那一天,只能活在墙上斑驳的相框中。

这一天终将会来临。2015年12月29日,Lemmy Kilmister 死于癌症,享年70岁。

次日,Motörhead 解散,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Motörhead_ Born to lose, Live win  第10张

R.I.P. Lemmy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