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369.jpg 333.png

中国地下摇滚纪录片︱自由的边缘

你变了吗,你的生活和梦想改变了吗?也许一切都在改变,但你已经成为自己青春和时代的鉴证。


—— 自由的边缘之鉴证》


中国地下摇滚纪录片︱自由的边缘  第1张

舌头乐队


素来我们喜欢给新生的事物做分类与定义、代际的划分,例如从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到第六代,而中国的摇滚乐是否也有这种代际划分呢。早期的七合板、五月天、崔健等算是中国摇滚的第一代,而 90 年代初黑豹、唐朝、“魔岩三杰”算是第二代, 90 年代后期从全国各地赶往北京玩摇滚的那些地下摇滚乐队可以算是中国摇滚乐的第三代。而今这批来自地下的摇滚乐队正成为中国摇滚乐坛的中流砥柱。

中国第三代摇滚乐的出现,与 20 世纪 80、90 年代国内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氛围在艺术界形成。在先锋艺术领域“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引导下,从美术界的“星星画展”到“ 85 美术新潮”;文学界的朦胧诗、先锋小说到新写实主义文学运动;话剧界先锋戏剧、舞台剧的突起;以及 80 年代末期,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以及树村出现的流浪艺术家群体。

1997 年,来自新疆的孙志强来北京投奔以前的朋友,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舌头乐队 ,并很快和树村的地下乐队生活在一起。他写小说,但半途而废,过上了垮掉的一代的生活。后来爱好摄影的他,用一台家用摄像机( 松下 M1000 ),开始拍摄摇滚乐演出的录像,同时也为乐队拍摄一些简单的宣传片或资料。

1999 年他决定拍摄一部关于身边地下乐队的纪录片,经过艰苦和漫长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最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 —— 《自由的边缘》。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能够近距离和不夸张地记录原汁原味地下摇滚生活的纪录片。 偶然在颜峻的一篇文章中读到他提及了这部电影,于是我便第一时间找来看。苏志强当时拍了很多素材,但是内容比较庞杂,于是他剪辑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叫《自由的边缘》,另一个版本叫《自由的边缘之鉴证》,当然这完全是两部不同的纪录片。

我不知道孙志强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有没有看过法国真实电影的代表作让·鲁什的《夏日纪事》或是同时期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导演随机的采访与提问以及不加处理的画面将那个时代的真实做了最恰到好处的还原。即便问的都是一个相同的问题,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的。

简陋的居住环境,嘈杂的表演场所,还没有被拆迁、征收的破败村落,有上顿没下顿的窘迫,不知道摇滚为何却坚持一定要来北京见见大世面的乐手。你心目中对土摇的定义与认识可能这部纪录片都能满足你。

而同样都是这样的年龄为何他们选择了摇滚乐,选择了贫穷,选择了追求自由而不被束缚呢?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在看来是否依然是某一类人的写照呢!同样为了生活与生存,怀抱着理想主义的盲流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最大的差异便在这里了。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晚上他们十几号人出现表演,由于当晚是免票的演出,又加上没什么观众来看表演,所以乐队得到的酬劳极少。差不多错过了回到了城乡结合部的夜间公车 130 ,他们又没有钱打车回去。于是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打电话给搬家公司,搬家公司搬一次家收取的费用是 120 ,平摊到 18 个人身上刚好每人 5 块钱,比打车划算很多。后来,他们在路边拦了一辆货车,大伙儿高兴的在货车上唱起了《国际歌》。


15 年后再来看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短发的痛仰乐队主唱高虎,跟现在没啥差别,房东太太对他的印象挺好,并且还给了蛮高的评价,他最喜欢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还是:我希望追求那种真正的公平、自由、真实的社会;22岁的木玛是那么的稚嫩,但是他的艺术气质已经显露无疑;龙神道国囝那时候还没有留脏辫,他是采访者里边最有镜头感的一位,十五年后他的梦想都实现,做着舒服的音乐,还有一个漂亮可人的外籍妻子;不小心在里边逮到了鲜肉一枚,当时还在人大读书的雷振剑,现在他已经是乐视的高层。我看到了穿着时髦的废墟主唱周云山,还有夜叉乐队的主唱胡松 ,那个时候胡松应该已经就是纹身师了吧!

纪录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吴吞拿着镜头对着孙志强,把他问别人的问题也问了他一遍,在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将摄影机不停的在手中旋转,那是影片里最美的一段画面。

不管是盲流还是有理想的街头混混,但愿这个社会一直留给你们一个乌托邦的神话。不管你们是否改变,但你们已经成为自己青春和时代的鉴证。

0
369.jpg 333.png
369.jpg 333.png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